熱門關鍵詞:臺球 乒乓球 單杠 雙杠 羽毛球 健身器材 星牌臺球桌 跑步機 健身車 籃球架 紅雙喜乒乓球臺 臺球桿 羽毛球拍 PVC運動地板
臺球
乒乓球臺
籃球架
室外路徑
場館設施
力量器材
跑步機系列
健身車
按摩椅
保健器材
娛樂用品
兒童器材
|
Ø
民國足球號稱“鐵軍”
民國足球號稱“鐵軍” 壓得日本十幾年抬不起頭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掀起了一股勢不可當的足球旋風,從1915年到1934年,中國隊在遠東運動會的19年間,連獲9屆足球冠軍,其中從第2屆到第8屆,蟬聯7次冠軍,號稱“遠東連捷七屆”。
1913年至1934年,遠東運動會一共召開了10屆,中國除了第一屆獲得亞軍,在21年間,中國隊連獲9屆足球冠軍。 1923年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大阪舉辦。日本人以為穩操勝算,準備一雪前恥,不料又以一比五大敗,又驚又氣的日本媒體,紛紛印發號外,沮喪之情溢于言表。
上海的《申報》將日本媒體的號外傳回國內,把標題翻譯為“中國足球鐵軍,堂堂十年連勝”。大勝日本的喜訊流傳甚廣,使中國足球隊在亞洲體壇內獲得“鐵軍”的稱號。
經費難籌 球員賣藝
“化緣”東南亞,倆月籌到5萬元
經過民族資本主義10余年的發展,民國的經濟狀況有所好轉。而且各地軍閥,也比較重視當地經濟的發展,如東北的張作霖、張學良,山西的閻錫山,廣西的白崇禧。但真正投資足球的幾乎沒有,國民政府也沒有相關的預算。
那時,中國足球隊的籌錢方式無異于江湖賣藝。為參加1936年奧運會,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所有工作人員集體出動,分別向國民政府中央各院部、全國各省市地方政府尋求支持。經過一番在全國從上到下、鋪天蓋地式的“化緣行動”,共籌集資金17萬元,但仍缺5萬元。協進會決定,足球隊自籌資金,提前兩個月到東南亞各國進行表演賽,以門票收入作為參加奧運會的費用。
于是,在國內被人頂禮膜拜的足球偶像們搖身一變,成了闖蕩江湖、賣藝謀生的“戲班子”。他們轉戰東南亞各國,打友誼賽,辛苦60余天,只籌到5萬元。為了節約經費,在兩個月的旅途中,乘船時,大家選擇最低等的艙位,住宿則找最便宜的旅館里最便宜的房間,有時,全體隊員共住一間大統間,若床位不夠,還需打地鋪。吃飯,則是自己買菜,自己下廚,不知“下館子”是何滋味。
主教練顏成坤對足球并無多少研究,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一個球迷而已,但他想借擔任教練之機出國游覽。最后,憑借著南華體育會主席、香港中華巴士公司經理的雙重職務,既有財又有勢,他如愿謀得這個事關全隊勝敗命運的職位。
當時既沒有好的訓練場地,又沒有訓練經費,主教練對于訓練方法也一竅不通。那時候,唯一的訓練方法就是打比賽,打表演賽,既籌集了經費,又鍛煉了隊伍。
球員選拔 尋遍全國
譚詠麟之父,當年是國腳
當時的體育主管部門對足球隊的選拔工作非常重視,“凡我中華足球選手,務求網羅無遺,以期組成一個全國精華薈萃的勁旅”。為此,當時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特地成立了足球選拔委員會,考察全國各地的頂尖足球選手。
經過3個月的選拔,1936年4月,中國足球隊22人名單正式公布。其中就包括李惠堂、張邦倫和譚江柏。
李惠堂:1922年,年僅17歲的李惠堂被選入香港最有名氣的足球勁旅——南華隊,出任主力前鋒。他身高1.82米,速度快,動作敏捷,控球技術尤為出色。他的倒地臥射更是一大絕招。 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國足球隊參加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中國隊獲冠軍。 18歲的李惠堂在4場比賽中初露鋒芒,名聲大振,從此開始了他獻身足球的光榮生涯。 1926年李惠堂率自己的球隊參加上海舉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賽,以4∶1的懸殊比分大勝蟬聯9屆冠軍的英國獵克斯隊,首開上海華人足球隊擊敗外國球隊的記錄,洗刷了中國球隊“東亞病夫”的恥辱。
張邦倫:擁有遠東第一“鐵門”之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948年和1952年,曾兩次代表中國出征奧運會。尤其在1952年新中國成立后的赫爾辛基奧運會上,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國家隊隊員張邦倫榮幸地成為中國代表團的旗手。
譚江柏:譚詠麟之父,生于廣州,外號“譚銅頭”,是中華民國在1930年代的國家代表隊成員,曾于1936年代表中國隊前往當時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參加奧運足球賽。之后在香港曾效力東方甲組足球隊,為香港著名歌星譚詠麟的父親。獲2003年第26屆香港最佳足球明星選舉的“球壇榮譽大獎”。
27場不敗 踢向奧運
被英國隊淘汰,雖敗猶榮
中國隊對日本隊的不敗記錄,也讓“甲午戰爭”以來,備受壓抑的中國人在體育場出了一口惡氣,足球也成為中國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最大希望。從越南、新加坡、印尼到馬來西亞,經緬甸和印度,中國足球隊一路踢向柏林。先后踢了27場球,其中勝24場,平3場,籌得收入20萬元港幣,解決中國奧運代表團成行柏林的路費。
奧運足球賽采取淘汰制,中國首戰便是英國隊,不能不令人懸心,作為現代足球運動的鼻祖,英國隊的實力無可爭議,但李惠堂和中國足球隊在亞洲聲名遠大,十屆比賽九次冠軍,以這樣的成就出征奧運會自然讓歐美強國不敢怠慢,所以這場比賽廣受矚目。
8月6日的柏林湯姆遜球場被成千上萬的觀眾擠得滿滿的,英國女皇特地給她的國腳們發來專電,鼓勵他們要維護國家榮譽,而中國駐德大使程天放則率領五六百人拉拉隊到球場為中國隊助陣。
一上場,英國隊的兩名隊員就死死守住李惠堂使得中國隊的攻擊力大大受阻,結果場上以零比零結束了上半場,下半場英國隊發起了全面進攻,中國隊防守得當,大概13分鐘左右的時候,中國隊卻突然改變了進攻戰術。
全力以赴地發動進攻,結果后方空虛,反而給對方造成了一個突襲的機會,英國人首開一球,在41分鐘左右的時候,英國隊又第二次打開了中國隊的球門,最后因為體力不支,中國隊被淘汰了。
盡管如此,中國隊在場上的表現引起了全場球迷和英國當時各家報紙的一致好評,他們認為中國足球的水平不亞于歐洲的強隊,失利的主要原因是體力不支。 據《羊城晚報》、《中國新聞周刊》
民國足球大事記
1924年,中國足球隊成立。
1931年,加入國際足聯。
1936年,中國足球隊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1948年,中國足球再一次參加奧運會。
新聞延伸
一代球王李惠堂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上海灘流行這樣一句話:“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一個足球明星能夠讓國人將他和梅大師相提并論,李惠堂在當時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半個世紀之后,李惠堂依然沒有被世人遺忘,1976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足球雜志評選出五位世界級球王,其中有巴西的貝利、英國的馬修斯、西班牙的史蒂芬奴、匈牙利的普斯卡斯等足壇翹楚,還有一位便是李惠堂。
李惠堂祖籍廣東五華,1905年出生于香港大坑村,李惠堂自小就喜歡運動。每天放學歸來,李惠堂便和小伙伴聚集在村后的打谷場上,一起追逐做工粗糙的皮球。1921年,李惠堂考入足球運動比較普及的皇仁書院,很快便把這份樂趣轉化成特長。十六歲那年,李惠堂參加香港南華體育會少年足球賽,初露鋒芒。十七歲時入選當時代表香港足球最高水平的南華足球隊甲組。李惠堂球藝嫻熟刁鉆、出神入化,常有驚人之舉,香港球迷稱之為“球怪”。時值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即將舉行,李惠堂入選中國足球隊赴日本參賽,由此聲名大振。
|
|
|